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

Gamma correction的歷史沿革

Gamma一詞源自於傳統攝影 進光的強度(light energy)跟實際拍攝的結果(density)是近幾乎對數關係
對於image processing等工作 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自己以為處理好的顏色、對比 在實際上的螢幕或是印刷出來的結果不一樣 於是乎不管是印表機廠商、面板廠商、影像處理軟體廠商都會在意gamma correction



關於Gamma Correction的起源有主要兩種說法
第一個是源自於傳統CRT或是CCD/CMOS那類感光元件的電壓特性
對於CRT而言 每個density會賦予一個的電壓來打 偏偏那個電壓跟實際光的強度又是非線性且近似於gamma curve
在傳統電視的時代 為了簡化在receiver端做校正的需要 以前的規範要求在sender端做校正
所以以前NTSC(美規電視)會規範製造商應該要做出gamma2.2的電視、PAL(歐規電視)則是gamma2.8 都是為了使電視內容在實際電視上播出是正確的對比、顏色(藉由先對內容做一次gamma1/2.2 or gamma1/2.8再發送 實際上到電視就會回歸linear)
至於相機的感光元件也有類似的特性就不再重複贅述

第二個說法在於人眼的特性
人的眼睛有個有趣的性質 針對暗部的差異辨識能力很好
也就是說遇到暗的場景 即使只有一點點density的差異 也可以識別
但是對於亮的場景 就不是這麼一回事
所以CRT等等上頭會有gamma的特性
讓pixel value低的區間慢慢爬 留較大的爬升空間給pixel value高的區間
不過按照此說法 就沒有必要修正內容以符合gamma 2.2 or 2.8的要求啦~~~


http://www.stanford.edu/class/ee368/Handouts/Lectures/2-Point_Operations.pdf
第六到八頁也是不錯的參考資料喔!!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